目录
设置
书架
评论

我在大秦成了公子扶苏

作者:子都狡童 | 分类:历史架空 | 字数:0

第二章 宗正

书名:我在大秦成了公子扶苏 作者:子都狡童 字数:3.6千字 更新时间:05-18 12:55

扶苏甚是惊愕,不过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始皇帝在历史上并不是特别刚愎自用。至于反对分封制等等举措,不过是变法维新而已。还有那些大兴土木、穷兵黩武之类的,难道汉武明皇就没有吗?

扶苏理了理思路,王道理念可以视为儒家学派,与法家的霸道治国相对。双方的核心争论便是人性善恶。儒家秉承“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与人如同硬币的两面,他们互为表里,合起来就是道。法家则认为“性本恶”,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所以需要轻罪重罚,用严酷的律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其实光从本意上来讲,双方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法家恃法自傲,慢慢将人视为工具,而失去了作为人该有的权力,所以激起了百姓的不满,自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后,秦的天下、法的天下支离破碎。最后经过汉初数十载的发展才到汉武帝时期确立了之后最为稳定的治国理念。

故扶苏打算从最基础的人性讲起,“陛下以为人性善恶?”

嬴政执政多年,自然知道这个问题是当世两大显学儒家和法家最为核心的焦点,所以很含糊地问道,“本善如何?本恶又如何?”

扶苏笑道,“陛下,本善则从儒,本恶则用法。不知陛下以为当如何?”

嬴政闻言大笑,知道扶苏想让他明确表态,但是作为帝王随意站队则会引起巨变,仍然问道,“扶苏,你以为呢。”

扶苏自然是知道,现在秦国重用法家,始皇帝也不好背弃六代秦王留下的根基,只好明确表态,“儿臣以为双方对,也不对,人性无所谓善恶。”

“善恶如阴阳一般俱为一体,若阴盛阳衰则阳入地下,秋冬之时也;若阳盛阴衰则阴伏长日,春夏之时也。”后世对于人性善恶的论证早有定论,只是想要解释一些专业名词有些困难,扶苏也是想了好久才想到用阴阳来解释,“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若无善何来恶,若无恶则何又是善。故吾以为无所谓善恶。”这也运用了后世典型的矛盾辩证法,在先秦时期较为“单一”的学说论证上有着降维打击的效果。

“言之有理。”嬴政深以为然,“只是善恶是如何产生的?”

“后天产生。”扶苏很快就想到了论据,出自东汉《孟子题辞》的经典故事,“陛下可知孟母三迁的故事?”

嬴政眉头紧锁,很快回答,“朕不知。”

或许是真的不知道,孟母这个故事也是在儒家逐渐繁盛的汉景帝时期才记入典籍。

扶苏缓缓讲道,“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嬴政少年天子,天资聪颖,很快边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出来,“善恶皆是左右环境使然,所以你认为既需要儒家教化天下,使人从善,遵循礼乐。也要法家制定律法,惩治奸邪,保护好人。”

“礼法兼容,宽刑省禁,可谓王道矣。”扶苏补充道。

后世儒家海纳百川,融汇百家之长,才得以独尊天下,不过此时有更加成熟的体系可以兼容儒、法二家之长——东方齐法家学派。与西方的秦晋法家不同,虽然承认性本恶,但也希望能够教化人性从善,再用刑法匡扶,使之无法违矩。已经非常接近后世“外儒内法”的核心思想了。

嬴政自然也是知道齐法家的学说理念,“只是阴阳消长,五行转移,我大秦当秉水德。何解?”

扶苏内心不由尴尬。因为始皇帝自己也根据阴阳家“终始五德”的观念辩护了秦国的法统。前周承火德,秦灭周而得水德,水德尚黑,故秦之礼服旌旗皆为玄色。水德主刑杀,故以法家严酷律法治理国家,不讲究仁恩和义。

不过这也给扶苏提了个醒,“陛下若秦奉水德而治天下,若是倾颓后世必以土德而得天下。土者厚德载物,与水之无常形成鲜明对比。故陛下当顺其自然而聚土德。”不过确实,汉初律法宽松,文景二帝遵循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百姓安居乐业,迎来古代社会第一个盛世。

嬴政有些好笑,自己好不容易运用终始五德的观点辩证了秦国的正统性,现在你又让我从土德,这是个什么道理,当即表示质疑。

扶苏扶额,确实任何王朝的正统性都毋庸置疑,是他想岔了。不过很快扶苏灵机一动,“陛下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故为之皇帝。自然当以聚五德为一身,秦可在阴阳轮转间以致万世而存。”三皇五帝分属五行,既然你都将皇帝合二为一了,那么为什么不继续将五行俱为一体。

扶苏见嬴政有些意动,于是继续解释道,“前商奉金德得以昌,故纣王喜战,穷兵黩武,十祀征夷方,金盛而亡。前周灭商承火德,朱雀为火为南方守象,故定都渭水南,火德旺盛,却被北方犬戎所侵,然后衰亡。可见商周兴亡皆在德之过盛。如今秦国六代奉水德而严酷律法,如今已得天下,水之盛矣。当调剂五行,以备祸患。”

“哦?”嬴政有些好奇,“当如何聚五德?”

见始皇帝有些执着于五行学说,扶苏只有继续从五行上来解释,“强水生木,方泄其势。如今我大秦使用西方法家重刑法已有三十余载,已经是强水之势,但仍不见生木之形。长久以往,恐怕终成祸水,使天下倾覆。所以现在就应当行木德,木德滋润万物主教化,当推儒家以泄祸水。而”

不管怎样,扶苏总是变着法的将儒家推到台前引起始皇帝的注意。

嬴政也在细细思索,当年商君曾三次与秦孝公奏对,分别用帝道、王道和霸道三种治国理念试探,最终秦孝公选择了霸道。没有其他的原因,帝道崩坏已然不可行。王道需要强盛的国力慢慢施行,但是当时秦国被魏国侵害,连函谷关都丢了,根本没办法实施王道。只有霸道最适合,也最贴切秦孝公实用主义者的内心,所以法家才在秦国渐渐成为官学。

现在秦国已经消灭了六国,国力强盛,虽四周都有些顽疾小病,但嬴政相信只要秦国修生养息一段时间,必定会手到擒来。只是嬴政发现统一后,法家的霸道理念越来越不适用于国内,之前还有六国用来转移国内压力,现在兼并后,一下子全成了国内的负担。

而且六国余孽蠢蠢欲动,尤其是楚国的余孽,项燕的子孙们流窜在江西如同潜伏的眼镜蛇,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来狠狠地咬伤大秦。上次昌平君的叛乱还历历在目。

嬴政揉了揉眼角,将思绪拉回现在,望着对面恭敬的大儿子,心里还是颇为满意。只是总是依赖于儒家的仁义,空谈理想,总是令他不满。但是现在一番对论还是令他满意不少,打算再试探一番。

“单单就凭借这些就可行王道了?”

嬴政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不信命的人,只是古代封建迷信的根深蒂固才导致他后期盲目相信了一些无用的谶语,就比如前几年的“亡秦者胡也”。

扶苏知道,这是嬴政最后的考验了,心中有些忐忑,“无论法治,亦或是仁治,其归根到底皆是人治。无论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便是好猫。”法家再怎么提倡法治,但从一开始就刑不上太子赢泗,之后宋朝更是刑不上士大夫。所有的规矩都是人定的,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便是那制定规则的人。皇权式微,士大夫便是游戏规则的群体。

“哈哈哈!”嬴政抚掌大笑,“善,善,大善!不愧为朕的儿子!”嬴政从小在赵国长大,因为其父子楚是质子,外加秦赵战争不断,备受冷遇,甚至是迫害。所以从小性格好强,再加上父不慈母不爱,生母赵姬更是与他人通奸诞下两子,造就了嬴政多变易怒阴翳的特点。

而扶苏这段猫论正中嬴政下怀。嬴政认为,君王可以仁义,可以宽厚,但不能没有手段。之前扶苏仁厚近乎于柔弱,让嬴政很是不喜,现在才发现这原来都是表象。

嬴政旋即宣布,“扶苏,自明日起,你可随朕上朝听政。”

其中意味扶苏自然晓得,心中紧绷的弦终于放下,“谢陛下!”

然后一旁的侍奉的赵高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内心很不是滋味,于是开口说道,“陛下,大公子无官无职,当以何等品阶位列朝臣?”打算试探一下始皇帝的口风,看他是否愿意现在直接就将太子之位给扶苏。

嬴政沉吟片刻,认为扶苏还需要一些磨练,太子之位还不能给他,“扶苏暂领宗正,位列九卿。”

宗正,九卿之一,掌管皇室亲属,一般都是皇族成员任职。这个职务空悬了许久,一直都是由丞相李斯暂管。虽然有了上朝听政的权力,但是宗正几乎不参与任何有关的朝政,就相当于是个充门面的样子货。不过总比发配到上郡监军好。

扶苏赶忙行礼,“谢陛下。”

而赵高则垂眉低视,内心放松。既然还未明确太子,小公子胡亥就有机会,而我……

儒生的事情很快便在比较融洽的君臣、父子之情中解决了。死罪可饶,活罪难逃,那四百六十余儒生代替的原本扶苏的命运,发配至上郡作为徭役修筑长城。

“呼!”走在回去的甬道上扶苏长长的吁了一口气,内心满是愉悦。没想到有些轻松的渡过了历史上扶苏的一小“劫”,还捞到了宗正的职务。

不过扶苏有些困惑,始皇帝也不是那种不听劝谏的皇帝,还留下接纳死谏的轶事,那怎么会对扶苏的劝谏如此生气,以致于要发配边疆监军呢?很快扶苏就想通了,哪个父母愿意被子女怼着顶嘴,更何况是像始皇帝这样成功的父亲还固执地认为淳于越等儒家博士害了扶苏的三观。

想到这里,扶苏不由得轻笑起来,“呵,还真是有趣。”

一旁侍奉扶苏的力士见公子这般开心,内心好奇得有些痒痒,不禁问道,“公子何事如此开心?”

扶苏瞟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没你啥事,乱凑啥热闹,还不走快点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9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