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评论

浮世苗疆纪

作者:BVS | 分类:历史架空 | 字数:0

第四章(1) 钟晓奎、戴原

书名:浮世苗疆纪 作者:BVS 字数:2.3千字 更新时间:05-17 22:52

城门口也有小吏检查,于是城门口汇聚起了许多人、马车还有轿子。炎热的天气让很多人失去了耐性,高岱听到有些人开始抱怨道:“不都已经把苗匪给剿完了吗?”抱怨声开始蔓延开来。正巧一抬轿子穿过人群到了城门口,轿中之人仅打开帘子看了一眼外面,这城门中的小吏就毕恭毕敬地放行了。

这更是激起了队伍里的不满,正当牢骚漫天响时,城门口有小吏出来说话了:“这检查不是咱们要求的,这是县太爷要求的,这目的啊也是为了维持秩序,保证周全嘛。”牢骚声少了很多,但有人直接在队伍里朝着小吏骂着一些污言秽语,只见小吏面不改色,依旧平稳的说道,“我钟某人自是比不上各位大人,但这上面的命令是改了县里的红印的,这要真坏了规矩,我们倒只是受点责罚,只是不想各位大人受到无端牵连啊。”

队伍里的牢骚渐渐平息下来,钟小吏接着说道,“这刚才过去的是县里齐家的大少爷,他的身份自不必多说,新近又成了贡生,这也算是和朝廷命官平起平坐了,这样的人还需要检查吗?他若是有问题,且不说朝廷,就是县里府里也不会认他这个贡生的地位。”

话说到这里,这位小吏清了清嗓子,把手放到腰间的佩刀上,“当然,要真有寻衅滋事者,且不要说县令大人,咱腰间这把刀也不会答应。”

城门口聚集的众人安静下来,老老实实地接受起检查来。高岱目睹这一切,不禁对这位钟姓小吏暗自赞叹起来,寥寥数语,就让有些混乱的城门口恢复了秩序,也算是一位能人了。

大约过了一刻钟,轮到高岱接受方才那位钟姓小吏的检查了,这位小吏一看到高岱的名册,便开始寒暄起来:“您就是高先生的儿子,令尊在这一带也算是颇有名望了,之后有些事还得拜托令尊呢。”高岱竟一时分不出这到底是寒暄还是真的有所要求,在原地呆立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钟小吏笑道:“莫要紧张,鄙人钟晓奎,之后还请多多照顾。”

受到这般礼遇,高岱有些不太适应,只得点点头,说道:“大人言过了,山民哪能帮到大人的忙呢。”

“哈哈哈。”钟晓葵笑道,“这吏可是贱籍,是万万比不上你们这些能考取功名的人的。”钟晓葵又拍了拍高岱的肩膀,“那便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高岱走进城去,回头挥了挥手。

这一进城,这贯穿县城东西大街才让高岱切身领略到汉地的繁华,远观终究只能看到闪烁的灯火,这苗山上从未有的叫卖声和涌动的人潮让高岱有些不适但更多的是好奇,左看看茶馆里的觥筹交错,右瞅瞅古玩店里的稀罕宝物,更不忘闻闻一些店铺里飘出的饭菜香气。

”如果繁华有味道,那一定是餐馆里盐的清香。“高岱自言自语道。

沉浸在这一繁华里,高岱差点忘了正事,赶紧翻了翻裤袋里高婺托人捎来的记着约翰神父位置纸条,纸条上说约翰神父的住所在河边位置很明显,还用毛笔画出了建筑的大概样貌——十字的尖顶配着底下的一顶大钟。

高岱这准备兴致冲冲地朝河边走去,摸了摸背上的箩筐,这茶叶又让高岱犯了愁,这举目四望也不见一个买卖的地方。一路愁,一路走,那颗愁着的心却被路旁的讲学给牵走了。

一位约莫四十岁的儒生在路旁搭了个台子,讲着礼义廉耻、重推礼乐这些,只是寥寥有人驻足听讲,台上这位也有些泄了气,正准备离开,看到高岱走了过来,又重新精神了起来,开始讲起王阳明的“满街都是圣人”还有什么“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些,高岱在地下看着,嘴里蹦出一句:“先生这般样貌远不似愚夫,何必如此自谦。”

还未等这讲学的人开口,路边的好事者就在一旁挖苦道:“台上的戴先生却非愚夫,二十岁就中举的人怎么可能‘愚’呢?只是这官缺实在太紧,还需得进士才能补上,这当初乡里都觉得戴先生会登上金銮殿呢,只可惜在举人这里蹉跎了二十年,可能这就是所谓‘时运不济’吧。”

台上这位戴先生涨红了脸,反驳道:“孔老夫子也在乡里讲学,不照样名留青史,百岁流芳。”

“这孔老先生的著书,可留传到现在了呢,戴先生的学问朝廷也是认可的,这前阵子修书不还请了戴先生,戴先生这推辞那推脱的,可能就是要学他陆九渊,只顾在乡里推行礼义,教书育人了。”

台上的戴先生一时语塞,说不出话来。

台下好事者也知话说过头了,随后又补充道:“我也并非刻薄尖酸之人,只是先生之才气,且不说这县城里,乡里也是有所耳闻,若浪费在这尘土中的讲台上,实在是太屈才了。”

说罢,这好事者跟台上这位戴先生做了个揖,离开了,留着戴先生在台上一言不发。

戴先生从台上下来,自顾自地叹了口气,再打量了一下高岱的装束,问道:“从山上来的?”

高岱点了点头,说道:“先生之所讲所为,可是所谓身体力行朱子所说‘演仪’了,只是孔老夫子却是只有一个,愚夫愚妇若真皆为圣人,还需王化律令作何?”

“哈哈哈,‘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是孔老夫子说的呢,看样子你也是读过些书的人,怎么样,要不去我的学堂坐会儿?”

高岱指了指背后的箩筐,说道:“此次下山,还是要忙些生计之事。”

这位戴先生赶忙说道:“你刚才也听到了,鄙人姓戴,单名一个原,学堂名叫摘文轩,就在这条街上,你往前走稍加注意便能看到学斋的招牌。光顾着介绍自己了,估计你也是第一次进城,这茶叶还是顺着这条道走到河边卖好,河边商贩云集,码头里的商人常年在外奔走,信誉自是不必多说。”

高岱做了个揖道:“多谢戴先生。”

戴原也回敬道:“还是太客气了,现金向学之人不多,向学之山人则更是少之又少,能在此间向一人散播理义之道也是件善事,还望你空闲下来能来我的书轩。”

“之后自是要向先生请教问题的。”高岱跟这位戴先生告了个别,继续沿着路向玉带河走去。

这路上县城风光看多了确有些稀松平常了,倒是街中一个宅子引得高岱的注意力:一个巨大的门前立着两只石狮,内里则有竹木探出头来。在这汉地走了一路,高岱还是头一次见到树,倒是想念起山上能遮蔽阳光的荫丛了。只是没有机会停留太久,汗水已经浸润到了伤口,时时传来一阵刺痛感,高岱怕再不见这医生,这手臂再出了什么差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