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评论

梦东方

作者:义伦 | 分类:现代都市 | 字数:0

书名:梦东方 作者:义伦 字数:1.3万字 更新时间:05-18 12:48

1

杨志达的手机响了一声,他像百米运动员听见发令枪响一样急忙拿起手机查看。因为他在等待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整个上午都心神不宁。在这之前,沈爽曾来过两次电话询问结果,每次电话一响都把他吓得一跳。每接一次沈爽的电话,他心里就增加一次压力。

这次他看到手机上提示收到一份邮件,是中国民飞集团人事部发来的。他等的就是这份邮件,因为今天是中国民飞集团招聘结果揭晓日。他连忙打开邮件,显示内容如下:

杨志达先生:

我们抱歉地通知您,由于名额所限,您的这次求职申请未能通过。感谢您对中国民飞集团的关注和支持!

此致

敬礼!

中国民飞集团人事部

邮件就两行字,杨志达的眼睛来来回回扫视了好几遍,最后人就楞在了那里。他本来指望通过这次成功应聘让自己从求职的泥潭中爬出来,哪知道失败总是比成功来得更快。接下来他和沈爽将会面临许多麻烦事情。

杨志达是上海东方大学机电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师从姚俭恭教授,即将毕业。沈爽是杨志达在上海读书期间交往了近两年的女朋友,两人感情甚深。沈爽是上海人,现在在上海一所中学当音乐老师。沈爽一直希望杨志达在上海求职,然后两人在上海成家立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求职尝试,在上海要找到既适合杨志达、又使他们满意的工作,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杨志达萌生了将求职的眼光转向内地的想法,特别是中南省的华汉市。那里是杨志达的家乡,那里有几所部属大学也非常著名,比如近十多年来声名鹊起的华汉大学,一跃成为在中国高校排名前十名的综合性大学,曾经也是杨志达上大学时候的理想大学之一。

杨志达还记得,当他刚把他的想法跟沈爽透露一点意思时,沈爽当时的反应就像被高压电击中了一样,身体先抖动几下然后就呆在了那里。好像杨志达就要把她带到非洲的贫民窟一样。沈爽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上海到外地生活。她更知道她的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根本容不得这种想法。当初沈爽跟杨志达开始谈恋爱时,沈妈妈很长时间都没有认可,一个原因是沈妈妈认为,他们家是正宗的四代上海人,沈爽又聪明漂亮,女儿找一个外地男朋友她丢不起人。另一个原因就是担心杨志达可能不能留在上海。后来沈爽的态度坚决了,沈爸爸也明确了支持的态度,再加上沈妈妈还专门托人到东方大学调查了杨志达的表现,反馈结果说杨志达品学兼优,他毕业要是不能留在上海那上海就招不到人才了。这样沈妈妈才勉强同意他们交往。

缓过神来后沈爽对杨志达说,这件事你在我家里一定不要再提了,你别吓着了他们又麻烦了自己。找工作要慢慢来,不能着急,我们将思路和眼光再放宽一些。我不相信这么大的上海,她能容得下几千万人口生存,就没有我家这个名牌大学博士的发展余地?

正当杨志达面对求职一筹莫展的时候,好消息来了。中国民飞集团要实施一项“远航人才工程”,面向国内外紧急招聘30名30岁以下中国籍的博士,作为集团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待遇和工作条件都很好。其中机械专业计划招收3人。中国民飞集团是设在上海浦东的国家大型民用飞机制造集团。

杨志达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沈爽。沈爽虽然在安慰杨志达时叫他不要着急,实际上她自己比杨志达还要担心。她知道杨志达马上就要进行博士论文答辩,如果杨志达在上海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答辩后的杨志达就处于无处可去的“待业”状态,他很可能会一意孤行地回华汉,她和杨志达的关系将会经受新的考验。她也知道这次招聘竞争会很激烈,但还是鼓励杨志达去试一试。

这次招聘一共有800多人报名。经过第一次笔试后,淘汰了近90%,只留下90人进入面试和综合考察过程。最后的录取比例是1/3。杨志达进入到这90人的大名单中,是机械专业9位候选人之一。非常凑巧的是,同是东方大学机电学院还有一位比杨志达大两岁,也是即将毕业的范涛博士也脱颖而出,成为了杨志达的竞争对手。

然而,就在杨志达参加完面试和综合考察后,心里充满了某种美妙感觉之时,姚俭恭教授突然要杨志达到他的办公室。杨志达一进门,姚先生就问,你申请的职位有结果了吗?

杨志达感到纳闷,据他所知,姚先生从不关心学生们这些事的,今天怎么问起这个了。杨志达回答说,刚考完所有的考试,按规定下星期才出结果。然后又问姚先生,您听到什么消息了吗?

姚先生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要太在意结果,还是先安心准备博士论文答辩吧。

杨志达感到很疑惑,姚先生肯定知道什么与他求职有关的事情。先生不说,他也不好多问。

姚先生看出了杨志达疑问,又说,今天上午,中国民飞集团人事部人员来学校找我。问了我两个关于你的问题,一个是我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提出的“YANG-YAOTheory(杨-姚定理)”是怎样产生的,另一个是你和沈爽的关系。

尽管杨志达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但是他感到了不祥之兆。

从姚先生办公室出来后,杨志达接到了沈爽的电话。沈爽告诉杨志达说,我已经快要到你的住处学生公寓了,你快回公寓吧。我有事找你。

平时沈爽只是在周末才来杨志达的公寓。杨志达忙问,有急事吗?

沈爽说,你回来说吧。

杨志达急忙赶回了公寓房间。平时他们进房间后就迫不及待地拥抱在一起,谁都不说话。等心情平复后再松开坐定,开始聊天或者做其他事情。今天杨志达心情不好,忘记了拥抱沈爽,沈爽也好像急于说话,也没有拥抱杨志达。沈爽问,招聘的事有消息吗?

杨志达从冰箱里拿出两听可乐,一边递给沈爽一听可乐,一边说,还没有好消息。但是今天我听到一件怪消息,我觉得是不祥之兆。接着将姚先生的话告诉了沈爽。

沈爽听后半天没有作声,好像在想什么事情,然后说,周斌还是够朋友的。

听到沈爽说周斌够朋友,杨志达心里有些糊涂,也有些不爽。周斌是沈爽的中学同学,从中学开始就对沈爽产生了爱慕之情。周斌研究生毕业后考取了上海某区的公务员,更是对沈爽穷追不舍。周斌的父亲是上海某区的副区长,母亲是中国民飞集团人事总监。其实周斌很聪明,心思细腻,很会关心和体贴他人。但是沈爽对周斌没有喜欢的感觉,而且还认为周斌是在拿地位和权势显摆。一直没有给过周斌灿烂的脸色。直到沈爽和杨志达正式交往半年后,周斌对沈爽的狂热才逐渐平复下来。

杨志达没有说话,眼睛看着沈爽。

沈爽接着说,今天上午周斌给我打电话,问我你是不是正在向中国民飞集团求职,我说是。他叫我们要注意有人在后面的动作。在我的追问下,他告诉了我他知道的事情。

前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周斌的妈妈突然问周斌,你热衷了多年的女朋友,那个叫什么爽的,现在跟别人好上了?

周斌感到很惊讶,妈妈在家里一向推行民主作风,一直不干涉也不过问自己的恋爱,今天怎么问起这事。谈起这件事使周斌感到心痛,也很沮丧,他回答说,没有办法,人家就是看不上我,她似乎对专业人员更有兴趣。再说她对我们这样的家庭好像也有偏见。

周妈妈说,我看未必吧。是不是她的人生观本来就有问题,再加上男朋友伪装的高大上迷惑了她。

周斌说,你又没有见过她和她的男朋友,你怎么知道。

周妈妈说,她的男朋友这次到中国民飞集团应聘,正好东方大学的范涛也在应聘,而且两人都已经进入到最后的程序了。但是有人举报了她的男朋友,说他在人品上和学术上都有问题。

范涛是杨志达东方大学同系同专业不同导师的应届博士生,但是进入博士过程比杨志达早两年。非常赶巧的是范涛和周斌小时候还是邻居,20多年前他们曾同住在一个里弄。前几天,范涛还给周斌打来电话,说想与周斌聊聊天,但是周斌出差在外,没有聊成。

听到这些,杨志达气愤的热血直往头上涌,胸腔一起一伏呼吸着粗气。嘴里骂道,卑鄙,无耻!

沈爽说,检举你的人肯定是这次应聘的人,而且十有八九就在这进入最后程序的9人之中。我想明天上午我陪你一起去见一次周斌的妈妈,向她说清楚你的业务情况和我们之间的关系。

杨志达最不愿做,也是最不会做的事就是求人办事,而且这次更不想见到周斌的妈妈,就推脱说,中国民飞人事部已经派人来学校调查了,他们找了姚先生,还找了什么人我不知道。别人说的比我们自己说的更管用,我不想去找人。

沈爽说,你不想去就不去。要不我要周斌带我去找一次他妈妈?

杨志达说,你也别去。如果他们是认真负责的人,根本不用去找;如果他们不是认真负责的人,找了也没有用。再说,你去求周斌的妈妈,万一人家不友好,说出的话你会受不了的。

后来,杨志达收到了中国民飞集团的拒绝信,而同系师兄范涛收到了接收函。

2

经过了近半个月的应聘折腾后,杨志达的工作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无奈之下,杨志达又想到了家乡的华汉市和华汉大学。有时在校园里他会下意识地朝着西边的家乡方向望一望。虽然在高楼林立的上海他看不到远方的景色,但是,他心里浮现的是阻隔他的视野和道路的绵绵群山。这些群山就像沈爽和她的家人的阻隔一样。他没有信心说服沈爽接受这一点。而且,他也知道最难过的关是沈爽的妈妈——这个未来的丈母娘。

然而,沈妈妈对杨志达的工作却非常上心,因为沈妈妈觉得这是她这位家庭领导应该担当的责任,而且她有大把的时间来操心杨志达工作的事。沈妈妈早年在上海一家纺织厂当细纱挡车工。由于人心灵手巧,聪明能干,又漂亮热情,在车间的考核中每个月的织布数量和质量都是第一名,出师不久就从工人提升做了车间调度员。正当大家议论,用不了多久沈妈妈可能要当车间主任时,运去雷轰荐福碑,厂里突然宣布,这个纺织厂要与内地的一家化纤厂合并,厂址迁到内地。如果愿意到内地工作,可以到厂部报名,厂部将尽力安排工作。否则,只能下岗待业。沈妈妈选择留在上海待业,因为沈妈妈不想也不能离开上海。那时沈爸爸在上海一家设计院工作,沈爽刚上幼儿园,家庭和小孩都需要人照顾。沈妈妈待业一待就是十几年。直到沈爽上大学后,沈妈妈才到沈爸爸工作的设计院应聘资料管理员工作。工作了7、8年后就退休了。退休后沈妈妈不甘心就此在家而被社会忘记,因此经常在社区做志愿者。

自从接受了沈爽与杨志达交往以后,沈妈妈的心里一直处于纠结状态。她赞赏杨志达聪明、勤奋、实在,又就读于上海的名牌大学,她认为杨志达将来在上海会有很好的业务发展前景。但是她又觉得杨志达不通世故,不谙人情,常常一根筋,显得没有做大事的气度,这些可能会妨碍他的成功。对杨志达,她有时是好心的唠叨,有时则是习惯的挑刺。她认为靠杨志达一个人在上海去找工作肯定不行,沈爽也缺乏社会经验,因此她必须经常过问,帮着他们拿主意。

一个周末,当杨志达和沈爽照例一起回家吃饭时,沈妈妈问杨志达最近工作找得怎么样。杨志达回答说,正在联系一些单位。但是,理想的单位都有很多限制条件,很难进。

沈妈妈说,当然啦,这是上海呀,这里的发展机会多,所以在这里求职的能人也多,用人单位就挑剔呀。

杨志达说,我的就职面比较窄,理想的工作就是教书或者做研究,在上海这种人才很多。停了一下,又说,现在高校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都差不了多少,我想把求职的眼光扩大一些,到内地去看看,比如我家乡华汉市的华汉大学,那里各方面的条件也都很不错。

在杨志达说这些话时,沈爽一直在旁边偷偷地扯杨志达的衣角。

一听到这话,沈妈妈简直要跳起来。说,杨志达,你脑子坏塌了吧。亏你还在上海读了八、九年的书,完全白读了,怎么就没有学会城市人的思维。这里是大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哪个有本事的人不想在这里发展。你现在不能只想着你一个人,你至少还要考虑沈爽。你回老家了,沈爽怎么办?难道你想把她变成乡女村姑吗?你要有大眼界,不要像个乡下人总盯着自家屋后的一亩三分地。

本来沈爽对杨志达不理她的暗示说出想法心里不满,但是沈爽对妈妈讲话尖刻伤人更不满意,就对妈妈说,人家杨志达不也只是说说想法吗,你用得着那么情绪激动吗?

沈妈妈说,有这种想法都不行。乡下人的想法在沈家没有市场,我们要的是大城市人的思维。

沈爸爸觉得沈妈妈讲话太过分,实在听不下去了,就对沈妈妈说,什么城市思维,我看你这才真正是小市民的想法。内地那么大,还有西部那么大,那里生活着几亿人,比上海人多得多,能人不计其数,科技社会发展得都很好,他们都是乡下人吗?他们都是守着一亩三分地吗?而你在上海,你有城市思维,你又做出了什么丰功伟绩!

我是生不逢时,当年要不是国家经济调整,我一定能当上厂长。沈妈妈也不示弱。又对着沈爸爸说,老沈你讲这话就是没良心,这个家庭没有我的牺牲,你能安心工作,你女儿能有今天?然后又对着杨志达说,有本事就在上海闯,没本事就请回。你爱到哪里是哪里。但是不能害了我们家沈爽。

妈妈从挡车工升为调度员,后来又差一点升为车间主任的故事,沈爽从小就听过很多遍,沈爽从记事起就对妈妈非常敬佩,妈妈的上进心也一直是沈爽学习的动力。现在,沈爽也觉得妈妈太过分,但是她理解妈妈的心情。沈爽对妈妈说,您放心,我们不是小孩,在哪里闯,那是我们的事。我们决定的事就是我们两人认同的事,不存在谁害谁。我们先走了。说着,拉着杨志达的衣袖朝外走。

沈妈妈手指着沈爽他们,眼睛看着沈爸爸,说,你看你看,他们不明事体还说不得了,还撒态度给我们看。真是女大不由娘了。都是你平时惯的。

那次周末回家吃饭不欢而散。

3

这次趁母亲生日之际,杨志达回到了华汉市。他也想离开眼前上海那个压抑的环境,到家乡放松一下心情。

杨志达想到要回华汉市工作,并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因为华汉是他的家乡城市,这里有他记忆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街道楼宇、儿时的同伴;因为这里有在中国位居前列的大学,而且从小他就与一所大学有过交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妈妈。虽说在国内,妈妈以后可以跟他一起居住在任何一个城市,但是他想,妈妈一定更喜爱生活在华汉。

杨志达从小是跟母亲长大的。在杨志达的记忆中,对父亲的印象非常模糊。后来,在他稍大一点的时候,隐隐约约听说,父亲原是一所大学的教师。父亲大学毕业时已是大龄青年,母亲则是大龄干部女儿。外公退休之前是一所部属研究院的院长。父母亲经人介绍而结婚。在他四岁的时候,父亲被学校公派出国,从此一直没有回过家,也不知他是否回过国。据说,父亲曾在信中向母亲提出过离婚,母亲没有理会。关系就这样一直拖着,后来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联系。在后来的日子里有人曾向母亲表示同情和爱慕,想与母亲重组家庭,母亲一概拒绝。在杨志达高中毕业之前,父亲每年都向他提供一点抚养费用。

母亲把她的全部的爱和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儿子身上。杨志达是一个懂事和敏感的孩子,他永远不能忘记在接送他的上学路上、在各种补习班的窗外、在他做作业的小桌旁,母亲那既慈祥又孤独忧郁的身影。为了让母亲开心和放心,杨志达对母亲安排的学习内容都非常认真对待。从小学开始,各科成绩优秀,高中毕业后直接保送到上海东方大学机电学院读本科。

在杨志达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他生活一直都有影响的事情,同时这件事也使杨志达与华汉大学扯上了联系。

当时的围棋名将聂卫平及其弟子被邀请到华汉大学访问。学校安排了一场聂棋圣与学生围棋爱好者的交流活动,活动组织者要求这些活动要有一些中小学生参加。杨志达所在的小学由于与华汉大学离得近,分到了几个参加活动的名额。杨志达由于“头脑灵活”被选为参加活动的学生。活动在华汉大学学生饮食城的大饭厅里举行。活动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聂棋圣谈围棋人生。第二部分是聂棋圣让2到4子,同时与10个人下10盘棋,结果这10盘棋聂棋圣赢了9盘,唯一输给了被让2子的华汉大学教师季明。

这场活动留给杨志达的印象极其深刻,从此他开始嚷着妈妈要学围棋。杨妈妈找到当年华汉大学围棋冠军季明。季明是华汉大学材料学院的一名副教授,年龄三十七、八岁,也是当年中南省围棋亚军。请他招收杨志达为学生。

季老师作为副教授默默无闻,但是作为围棋手却名气很大。有人将他比作华汉的聂卫平。找季老师学棋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小孩子。季老师对杨妈妈说,我这里学生都要堆起来了。让你家小孩先试学一个月好不好?我要看看小孩兴趣如何,如果他兴趣浓厚,他就接着学下去,如果兴趣一般,就算了。好吗?

杨妈妈说,好,好。多谢你!

从此杨志达迷上了围棋,并一发不可收拾。曾经一段时期对其他的课程不感兴趣,学习成绩有所退步。没过多久时间,围棋班的同学大多数下棋都不是杨志达的对手。季老师也对杨妈妈说,这孩子真是围棋天才,在我这里学一年后,我把他推荐给北京的老师,经过锻炼,他将来可以当专业棋手。

尽管在电视上看到围棋大师们出门前呼后拥,进门吃香喝辣,但是杨妈妈并不赞成杨志达作为专业棋手。她曾听说围棋比赛下一盘就是几个小时,她认为这样肯定很伤脑子,也伤身体。为此,她与杨志达谈了一次话。杨妈妈说,季老师说你对围棋有天分,我很高兴。他建议你一年后再去北京学棋,以后以围棋作为职业,你愿意吗?

杨志达眼睛盯着妈妈,他当时考虑的问题是,到北京是不是他一个人,他还从来没有离开妈妈一个人生活过。如果是他一个人,他就不愿意去。他问妈妈,你能跟我一起在北京吗?

杨妈妈说,我可以经常到北京来看你,但是不能天天陪着你在北京,因为我要上班,我们要生活。

杨志达说,那我就不去北京,就在这里学。

杨妈妈点点头,又说,你现在才刚开始读书,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妈妈希望你不仅围棋能学好,其他知识也要学好,因为那些都是人生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至于你以后从事什么工作,等你长大一点后再作决定,因为那时你对生活和社会会有更多的了解。好不好?

杨志达说,好。

后来杨志达其他课程的成绩都上来了,算是学习、围棋两不误了。他曾夺得过华汉市中学生围棋第一名。虽然是学生,就夺得中南省围棋第三名,还曾代表中南省参加全运会的围棋比赛。大学期间作为上海东方大学队员,夺得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围棋赛团体第二名,个人获亚军。据杨志达自己说,他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围棋中的博弈和进取的意识,始终是他思维的主导。

4

本科毕业时,杨志达被推荐免试攻读本校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姚俭恭教授将他招到自己的麾下,研究微电子制造中的超细制造问题。姚先生早年留学美国,毕业后留在美国一所大学任教,10多年前,响应国家的召唤,放弃美国国籍回国工作。姚先生之所以看中杨志达,不仅因为杨志达各科成绩优秀,更看重他在围棋上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复杂系统全局分析把控能力。硕士刚读完一年后,学校选拔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杨志达又转入硕博连读过程。

进入博士过程3年以后,杨志达完成了姚先生交给的关于不同材料的超细制造极限尺寸的确定及其制造过程仿真的研究。发表的3篇论文都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有人将此极限尺寸与制造方法关联理论称为“YANG-YAOTheory(杨-姚定理)”。

姚俭恭教授平时跟学生很少谈论学术之外的事情。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姚先生刻板严肃,其实真实原因是姚先生对于外面的新鲜事情知之甚少,跟学生们对不准共同的频道,使姚先生看上去一直都是“端着”的样子。姚先生非常关心杨志达的研究是否能继续下去。姚先生知道,上海东方大学规定,本校毕业的博士生不能直接留校作为教学科研人员。国家也规定,本单位毕业的博士也不宜在本单位做博士后研究。在一次杨志达与姚先生讨论完博士论文内容后,姚先生第一次放下“架子”主动跟他聊起了今后的打算。

姚先生说,你跟着我在超细制造领域做了5年扎实的研究,虽欠全面,但很深入。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给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你对今后的工作有什么想法?

杨志达认为,自己不善交际,喜欢思考,还是到研究院所当研究员或者到高校当教师比较好。他更倾向于当研究人员,因为他不喜欢在人多的地方讲话。在这一点上,沈爽基本同意他的想法,但是,沈爽更倾向于杨志达去高校当教师,因为她认为老师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能塑造学生的人格,能传承知识文化,那是无比荣幸的事情。其实,这些美好的感觉更多的是来自沈爽自己的想象,因为沈爽除了从事音乐演奏和创作外,一直梦寐以求的就是在大学当一名老师。

杨志达和沈爽的分歧主要在工作地点上。沈爽是上海人,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和上海人的优越感使她对其他城市一概看不上。在她看来,上海生活再贵,上海再拥挤,上海出行再不方便,那也是大城市人“优越”的痛苦,上海人总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尽管有时一个问题的解决就耗去了一代人的大半辈子时间。

杨志达也喜欢上海。但是他要考虑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怎样在上海找到合适的工作,怎样将母亲接来上海,怎样在上海体面地生活。因此他认为,如果在上海满足不了这些条件,在国内其他城市工作也是可以的,到时候将妈妈接过来一起住。杨志达不是沈爽那样的“四代”上海人,对上海的喜爱还是理性的。

最近一段时间,杨志达和沈爽也抽空到上海的几所部属高校走访过,得到的答复不是没有编制,就是要求做2到3年编外研究人员,然后再择优入职。所谓“编外研究人员”,其实就是一些科研大佬用科研经费雇佣的临时性研究人员。其中特别优秀的,最后经大佬推荐有可能正式入职学校。杨志达不愿意做这种临时的“文章和项目生产机”。最终他们发现一个无情的现实,杨志达要在上海作为“编内”人员入职一所像样的高校或者研究院所是很困难的。

现在,姚先生问起工作的打算,杨志达回答说,与人打交道是我的弱项,这也限制了我的择业面。我觉得我可能只适合做研究人员或者高校教师。而且在上海暂时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工作地点可能要到其他城市。

听到杨志达说想做研究人员或高校教师,姚先生放心了一些,因为这样杨志达就可以在这个领域继续研究下去。姚先生最关心的是杨志达是否能继续这个方向研究下去,而不太在意他在哪个城市研究。他说,我希望你还能将这个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并且将它用到实际工程中去。这也是国家的急需。

杨志达说,我也有这个想法,但是,不知道未来的单位是否具备这些研究条件和环境。

姚先生说,你考虑过到国外去做一段时间的专门研究吗?我在南旧金山大学当教授的同学埃文斯对你的研究很感兴趣,有意邀请你到他那里去做几年博士后研究。

杨志达望着自己的老师,慢慢地摇摇头说,老师,那恐怕不行。

姚先生不解地问,为什么不行呢?你不是想要一个好的研究条件和环境吗?还是沈爽不同意?

杨志达说,沈爽倒是同意我出国深造和工作。是我不能再让我妈妈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了。如果我在国内工作,无论在哪里我都要将我妈接过来,在国外就不可能了。

哦!姚先生声音由重到轻长长地叹了一声。这一声像是惋惜,也像是赞同。本来姚先生还想告诉杨志达在美国大学做研究的一些好处和注意事项,听他这样一说,也就不再说出国的事了。

姚先生接着说,不出国也好。国家在这个领域正需要大量的青年专业人才。上海腾达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超细产品生产单位。国家正在腾达公司组织超细制造技术攻关,这是一个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生产2级高性能超细产品的研究与实践,是解决国家的急需。我是这个攻关组成员,我想办法推荐你,作为我的助手参与进来。这样你就有现实的研究课题和更直接的实践机会。

一听姚先生说推荐他参加国家攻关专家组,杨志达心里十分高兴。因为杨志达从小就喜欢做有挑战性的事情。这可能是小时候受外公的影响,那时外公经常谈起他们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的事情。

杨志达说,那就太谢谢老师了!我就是想参加一些实用性的研究工作。只要我参加了攻关组,不管我以后在哪个单位和哪个地方工作,我都会积极参与攻关工作的。

姚先生说,我看无论你能不能参加攻关组,你都一定要继续专心研究。你在这一块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而且你已经到了出成果的黄金年龄了,不要错过自己的最好生命机遇期。

杨志达点点头,说,谢谢老师的提醒!我一定继续努力。

5

昨天下午,杨志达给当医师的小学和中学同学李一鸣打了一个电话。当时李一鸣正要进手术室,忙问道,杨志达,你回来了吗?

杨志达答道,回来了。你什么时候有空,我来找你。

李一鸣说,我现在马上要开始给病人做手术,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吃饭,在老地方玉楼东。再聊,挂了啊。

李一鸣是华汉大学子弟。父亲李鸣远是华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母亲顾一是学校科技处一名副处长。李一鸣借了学校子弟的光,大学上的是华汉大学医学院。本科学的是5年制全医科,硕士进入3年制胸外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关系入职华汉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当了一名胸外科医生。当医生才一年的时间,李一鸣发现胸外科的年轻人除他之外都具有博士学位,去年,又想方设法获得了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资格,成为在职博士生。

杨志达和李一鸣也有一年多没有见面了。他们上次见面还是杨志达和沈爽确定恋爱关系后不久,杨志达带沈爽回华汉市见母亲时的事情。那次李一鸣见到沈爽后,一下就被沈爽的漂亮、身材和气质所惊呆。私下里直夸杨志达找女朋友手段高明,艳福不浅。当杨志达告诉李一鸣他与沈爽的认识过程时,李一鸣真不敢相信世上还有这种被美女砸中的运气。那次当杨志达向沈爽介绍完李一鸣后,李一鸣对沈爽说,我比杨志达大几个月,男女朋友们都叫我李哥。意思是沈爽也可以叫他李哥,李一鸣觉得女孩子叫他李哥就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说话时,李一鸣的眼睛一直在沈爽身上打转。

傍晚时分,杨志达来到玉楼东饭店李一鸣预定的包间。包间门关着,杨志达以为自己先到了。他推门进入包间时,发现一把椅子上一对男女正对面坐着,女人趴开双腿坐在男人的大腿上,女人双手捧着男人的脸,男人两手则在做着非常规动作。杨志达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连忙向后退去,并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

李一鸣看见杨志达来了,连忙推开女人,说,杨志达,别跑,回来,回来。

杨志达听见是李一鸣的声音,就停住了。这时女人屁股快速从男人的双腿上滑下来,用手指理了一下头发,拿起桌上点好的菜单要走。李一鸣一把将她拉住,说,不用躲了,他是我哥们。

女人站住后,李一鸣说,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本饭店的服务员小方,她聪明能干,待人热情。半年前从贵州来到玉楼东的。

再对小方说,这位是我的同学杨志达,上海名牌大学的博士,马上就要毕业了。今后到这里来请客,你可要做好服务哦。

小方一直低着头。当李一鸣介绍杨志达时,她用眼睛瞟了一眼杨志达。

杨志达看着小方,是有几分姿色。又看看李一鸣,不禁皱起了眉头。

小方说,客人到了,我去上菜。

小方走后,杨志达问李一鸣,你怎么回事啦,人家才一个小姑娘。

李一鸣说,还小姑娘呢,人家早熟得很,我一来就粘着我不放。李一鸣好像还显得自己吃了亏一样。

杨志达不相信李一鸣说的话,心想,为什么姑娘们就喜欢粘你呢?他问李一鸣,小唐还好吗?

李一鸣反问道,哪个小唐?

杨志达说,上次我回来时你带来的女朋友小护士啊。

哦,李一鸣说,早拜拜了。一张靠香水和油漆喷刷的脸,还脚踩几只船。又说,你先坐着喝点茶,我上个卫生间。

李一鸣从卫生间出来后,看到只有杨志达一个人来了,就问道,怎么就你一个人,沈美女没有一起来华汉吗?

杨志达出了一声粗气,平静地说,沈爽有事走不开身。

看到杨志达回答得漫不经心,李一鸣说,你们俩还好吧。

杨志达拿起桌上一杯茶,喝了一口,然后说,好着呢。

李一鸣说,“好着”是个什么状态?哎,杨博士,你别读博士读呆了。我告诉你,对于沈大美女这样的人,你一定要粘着,时刻粘着,否则,外力会把她吸走的。这个外力有多大你没有感觉到吗?

看到杨志达没有马上回答,李一鸣顿了一下,接着问,你心里有事?

杨志达先低下头片刻,然后抬头看着李一鸣,向上撅了一下紧闭的嘴唇说,我的工作还没有着落。在上海要找到理想的工作很困难。下个月我答完辩后就不知道往哪里去了。

嗨,我当什么事。听杨志达这么说,李一鸣马上接着说,你回来呀,上海不留才,自有留才处。我们学校求贤若渴,正在到处招聘。不是“985”学历,没有留学经历的还进不来呢。

杨志达说,我也有离开上海的想法,我也想回华汉。但是,这种想法很难被沈爽家人认同。那天我刚向沈爽和她妈妈说了一点这个想法,就被沈爽的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通,搞得我很狼狈。家庭气氛也很紧张。

李一鸣说,你回华汉天经地义。你熟悉这里,你妈妈在这里,你适应这里的环境。当然,沈爽你是必须要带来的。带不动沈爽,你到哪里都没有意义。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让沈爽心甘情愿跟你来华汉。我就不相信华汉的几个大老爷们搞不定上海一个小妞。

这时服务员上菜来了。当看到这个服务员不是刚才点菜的服务员小方时,李一鸣对服务员说,叫刚才帮我点菜的小方给我们上菜吧。

接着又要了两瓶啤酒。

不一会儿小方上菜来了。李一鸣对小方说,见到杨博士你就想躲是吧。我跟你说,你躲不了的,杨博士就要回华汉工作了,以后我们会经常来这里找你。我这里今天就要你服务了。别人我看不上。

听到李一鸣这样说,小方横了李一鸣一眼。

一边吃着喝着,李一鸣接着说,现在的高校不比以前了,社会认可度高,教授们很吃香,收入也高着呢。听我妈说,博士入职就拿副教授待遇,还有各种启动费。学校给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在华汉市就差不多能买一套很像样的住房。三四年后,等你提了副高职称,进入科研套路,项目和业绩就会增多,收入也会蹭蹭地往上涨。

杨志达笑着说,从你的底气中我看出来了。

李一鸣马上接着说,哎,你别搞错了啊,我现在生活上不花父母的钱了,我自己的收入足以使我的经济处于“随意花”的状态。

杨志达开玩笑说,我看你不仅金钱“随意花”,而且眼睛也“随意花”了,你都快成花花世界了。让很多人羡慕。

李一鸣说,你别寒碜我。你比我的潜力大多了。只要入职华汉大学,你不仅金钱是“随意化”,而且眼睛只要在家里“花”。所以你“花”的隐蔽。

杨志达知道李一鸣这里说的眼睛在家里“花”是指沈爽来到华汉。但是杨志达明白,他到华汉大学的金钱“随意花”和眼睛家里“花”的前提就是沈爽能够来华汉。他对说服沈爽还没有信心,因为他找不到吸引沈爽到华汉的理由。于是他问李一鸣,有什么办法能够说服沈爽来华汉吗?

李一鸣也知道上海人有地域优越感。作为外地人他也不能完全理解这种优越感的含义,但是从心里他是轻视这种感觉的。现在听到杨志达问这样的问题,他就简单的回答说,你就告诉她,在华汉市她能有更好的职业感受,能住更大的房子,能有更多的朋友,能挣更多的钱。这还不够吗?

对于李一鸣说的这几条,杨志达感觉是有道理的,可以成为说服沈爽来华汉的理由。但是实现起来也会有很大的难度。杨志达能努力争取的就是让沈爽住上更大的房子,因为华汉市的房价在全国一二线城市中算是很便宜的。其他几条,杨志达都没有把握。想到这里,杨志达望着李一鸣说,你说的是有道理。但是,对于我来说要做到这些是很难的。

你一个人当然有困难,还有我们同学呀。李一鸣说,沈爽不是搞音乐的吗?如果她想进入高等音乐学府,我们可以试一试。上个月中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闻院长的父亲在我们科做心脏支架,我跟他已经很熟了,我可以找他帮忙。

杨志达说,你说的闻院长是不是叫闻斯亮?要是他的话我妈妈也认识他。

小时候杨志达听妈妈说,丁小娜嫁给了音乐系的老师闻斯亮。丁小娜的父亲是某部属研究院的副院长,跟杨志达的外公是同僚,丁小娜比杨志达的妈妈小几岁,她们是闺蜜,从小在一个院子里长大。杨志达一直叫丁小娜丁阿姨。

李一鸣说,应该就是闻斯亮吧。不过,仅仅认识闻院长是不够的。我敢保证中南师大的校领导我们科一定有人认识。我们做医师的就是这点好,认识的人多。你要找省领导我们都可以办到。去年省委一位副书记来我们科检查心脏功能,医院院长对我们说,你们检查要细致一些,要多检查几次。后来科长告诉我,院长要求多检查几次不是因为医疗需要,而是院领导想要副书记多来几次医院,让他们有机会向副书记汇报,让省领导帮助解决医院侧门出门那条路的拆迁问题。

杨志达知道李一鸣并没有吹牛,他曾听说大医院里的名医都非常神通广大,经常有省级官员或秘书找他们。杨志达说,沈爽热爱她的音乐专业,而且最称心的职业就是在大学当老师。要是能够让她在华汉市进入高等音乐学府工作,或许她会同意来华汉的。

李一鸣说,办法总比困难多。说不定我们还为中南省引来了一个音乐明星呢。以后中央电视15台的节目就由中南省包了。到时候我想搞两张票你别说没有啊。

杨志达开玩笑说,别人要票可以保证,你李一鸣要限制,因为你太花了。

那天晚饭,越到后来杨志达和李一鸣的心情越好。杨志达像是自己心头的一大问题被解决了而异常兴奋,李一鸣也像是热心助人了而非常开心。两人一共喝了8瓶啤酒,都醉醺醺的。最后被服务员小方叫来的出租车送回家了。

第二天早上,杨志达早早地就出了门。

上午,他先要到材料学院实验室看望他的围棋老师季明教授。杨志达也有两年多没有见到季老师了。今天,专门登门看望,一是真的想念老师,二是想通过老师了解华汉大学教师的工作情况。

下午,杨志达又来到了华汉大学的科技处和人事处。他先到科技处找李一鸣的妈妈顾一副处长。他从小学开始就在家长会上认识了李一鸣的妈妈顾一,顾阿姨也很喜欢杨志达,因为这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又文明礼貌,不像李一鸣关注衣着,喜欢穿名牌,学习成绩总在中不溜。她在家里总是叫李一鸣多跟杨志达接触,多和杨志达一起玩。但是李一鸣的兴趣始终在女同学身上。

看到杨志达来了,顾阿姨很高兴。一阵寒暄之后。杨志达就向顾阿姨打听华汉大学的校风学风、学科建设、晋升政策、收入分配等情况。他们聊了一个来小时,顾阿姨的回答使杨志达很满意。

从科技处出来后,杨志达又到了人事处。具体了解了入职的条件、待遇和安家等具体事项。

那天从华汉大学出来后,杨志达觉得心情轻松了许多,他长长的吁了一口气,抬头望了望明亮的天空,心情也像天空一样豁然开朗,觉得真有“天高任鸟翔”的感觉。近两个来月的焦虑、纠结、犹豫、迷茫、烦恼仿佛一扫而光。顾阿姨介绍的学校情况是他心中想要的学校状态;人事处提供的新进人员待遇是他所了解学校中最优厚的。此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李一鸣提供的沈爽入职中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可能性。所有这些,提示着杨志达,他入职华汉大学既是理想的,也是可能的。从这一刻开始,入职华汉大学似乎在他心中已经做了决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36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