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评论

回明之重筑长城

作者:燕地苍狼 | 分类:历史架空 | 字数:0

第三章 回家

书名:回明之重筑长城 作者:燕地苍狼 字数:3.7千字 更新时间:05-16 15:37

山中无岁月,不觉秋去冬来。两个多月过去了,天气越来越冷,郭浩然的淘金大业不得不停止,这些日子弄到了大约十多斤的金砂。武艺也大有长进,上下台阶如履平地,八式刀法也练得能连贯使用了,唱歌的水平那更是突飞猛进。

眼看食盐就要告罄,郭浩然做了决定:出山,回家。

郭浩然砍了几根手臂粗的干松木棒,用小刀掏空中间,做成笔筒模样,将金砂装入,用木盖一封,严实合缝,正好十筒,没办法,手就是巧。又装了二十筒金瓜子,一起整齐的放到背包里,两箱元宝依然藏回石桌底下。

这天清晨,郭浩然拜别了佛爷,关好洞门,沿河顺流而下。

穿林过岗,仿佛行走在洪荒世界,只得途中做好标识,向南而行。两天时间,走了大约一百公里,这才走出了这座深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三天早晨,郭浩然回首北望,确定自己所处的还是老家北部的那座燕山。

不禁心中狂喜,暗道老天待我不薄!这距离家也就不足百里了,不由得心情激荡:老爸老妈,儿子回来了!儿子发达了!以后再也不用你们累死累活的去拼命干活赚钱了!您二老以后就快快乐乐的做富二代他爷爷奶奶吧!

郭浩然拿出在部队学到的本事,定好回家的方向一路急奔。不!错了,根本没路!

郭浩然越走越是胆颤心惊,路呢?人呢?村庄呢?怎么可能这么荒凉?

郭浩然疯了似的奔跑,中午时分,来到了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村庄位置,只见眼前一片片荒草杂树,别说村庄了,连个人影都没有!

不会错的,这里就是自己的村庄位置啊!郭浩然心中暗叫:老子到底穿越到什么年代了啊?还是到了什么别的平行时空了?

虽然有些心理准备,可是事到临头还是接受不了。“爸!妈!你们在哪里啊?”巨大的心情失落之下,郭浩然纵声高呼,没有人回答他,只是惊起一群飞鸟,穿出来几只野兔。

郭浩然无精打采的背靠着一棵柳树坐在山坡之上,呆呆的看着眼前的地方,父亲的果园应该就是这里,可是现在这里却是一片覆盖着枯黄杂草树木的丘陵。

下午了,郭浩然慢慢的恢复了心情,决定继续向南走,十多里外就是102国道横穿而过的深河镇,也不知道现在那个小镇还有没有?

不管穿越到了什么年代,也得吃饱肚子活下去啊。郭浩然忍着饥饿,打起精神,起身按照记忆中的那条村村通的公路方位向南而行。此时已是初冬,身上无衣,腹内无食,又有些上火,身体感觉越来越冷。

翻过了一道土坡,来到目的地外围,眼前出现了一个小村庄。郭浩然喜不自禁,急忙取出仿制弩上的瞄准镜仔细观察。

只见小村庄能有百十户的人家,全都是低矮的古代样式的瓦房,村中间一条比较宽些的土路东西延伸,村庄里有人走动。郭浩然眼泪差点流出来,快三个月了,终于看到同类了。

悄悄的趋近观看,瞄准镜里出现的人们身穿古装,头发不是那种前面半个光头,后面梳着大辫子的。郭浩然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先进村把情况搞搞清楚。

顺着那条土路从东面进了小村庄,走了没多远,迎面来了一个老汉,看面容能有五十多岁,郭浩然赶忙紧走几步来到近前,双手一抱拳,微笑着问道:“大爷您好,请问您一下,现在是什么年代?这个村子叫什么名字啊?”

老汉正低头走路,没太注意,闻声一愣,见眼前一个怪怪的小和尚,穿着一身花花绿绿的衣服,还是上下两个半截的,脚上穿一双脏了吧唧的怪样鞋子,背着一个包,挎着一了包,小脸和身上全是尘土,对自己也不打合什礼,还抱拳问话,老汉心中有些不乐,说道:“小和尚,你是辽东逃难过来的吗?想化缘么?”

郭浩然一愣:啥小和尚?说谁呢?一想也是,自己半个月前刚刮的头,这刚长出来也就半厘米,在山里没办法,只能刮光头,幸亏那把小刀特别锋利。赶紧陪着笑脸说道:“老人家,您别见怪,我不是坏人,就是想和您打听一下,现在是什么年代?这个村子叫啥?”

老汉见小和尚答非所问,又看他小脸脏兮兮的怪可怜的,心中一软,说道:“小师父想必是在庙里待得太久了吧,不知道咱大明新皇帝去年刚登基继位么,告诉你,现在叫做天启元年,我们这个村子叫深河村。”看看发呆的郭浩然,老头叹了口气,又说道:“得了,谁让我遇到了呢,走吧,跟我走吧,去我家里吃点饭,可怜的,饿坏了吧?”

郭浩然一听,大明?天启?我来到四百年前的明朝末年了?别的不清楚,可天启皇帝我知道啊,大名鼎鼎的木匠皇帝呀!

一愣神儿的功夫,见老头走出去好几步了,赶忙小跑着追了上去,说道:“谢谢老人家了,您心肠真好,我一天没吃饭了,真饿坏了。”心说这是把我当要饭的了,要饭的就要饭的吧,也是真饿了,看来运气不错,遇到好心人了。

跟着老头来到了一个青砖小院,院子里向南朝阳的三间瓦房,虽然有些老旧,但是收拾得挺干净整齐。

老头冲屋里喊道:“孩子他娘,我回来了,快些做些吃食。”

“他爹啊,这才啥时辰啊,这么早就做饭?”随着声音走出来一位老妇人,花白的头发,面容挺慈祥。一见郭浩然,马上笑着说道:“呦,这还带个小客人回来了呀,快进屋,我这就去烧水做饭,一会儿就好。”

郭浩然一见老妇人热情相让,知道这两位老人都是心善之人,忙笑着说道:“大娘您好,打扰您老人家了,不必太麻烦,家里有什么现成的让我吃饱肚子就行。”

老妇人笑道:“小师父,这现成的吃食家里还真没有,你进屋稍等一下,我这就去做饭,一会儿就好。”说完转身就去抱柴。

老头将郭浩然让进东屋,微笑着道:“小师父,先坐下歇会儿,暖暖身子,我们小门小户的过日子,吃多少做多少,没有剩饭剩菜,谁敢糟蹋粮食啊。再说了,进了我家,怎么也得让你吃顿热饭。”

虽然被别人当成要饭的了,可是郭浩然还挺感动,二位老人这是真心相待,这情得领。听到老汉又叫自己小师父,忙说道:“大爷,您误会我了,我不是和尚,是因为家里遭了灾,我的头发被火烧了,这才剪掉的。”

老汉同情的看看郭浩然,说道:“哦,原来是这样啊,孩子,这一路逃难遭了不少罪吧,别难过,能保住小命就好,进了关,怎么都能活下去,过几年娶个媳妇,生几个孩子,这香火就又延续下去了!唉,东北可是个好地方,黑土地肥啊!老汉去过辽阳,繁华啊,可惜了,这该死的建奴!”

郭浩然配合着点头:“是是是,您老说得太对了。”

一老一少互相通了姓名,这就打开了话匣子,老的话多健谈,少的三个来月没和人说过话了,这下有机会了,那话也不少。

老汉名叫刘正,五十一岁,有一个儿子在抚宁县衙里当差。刘正和郭浩然父亲年龄相仿,可是面容却显得苍老多了,刘正年轻时在外面做过事,走南闯北的,有些见识。

刘大娘送来热水,听老伴一说,也安慰了郭浩然几句,然后让郭浩然洗漱了一下。

热乎的饭菜,虽然清淡,可郭浩然却狼吞虎咽的吃得飞快,一是真饿坏了,二是好久没吃粮食了,真香。

这年代小户人家都是每天吃两顿饭,刘大娘图省事,把老两口的晚饭也一起做出来了,却被郭浩然一个人给吃光了

刘正老两口在旁一看,这可怜的孩子,这是多长时间没吃过饱饭了?他们哪知道人家郭大少鱼和肉都吃腻了啊。

吃完饭,说了会儿话,郭浩然起身告辞,“大爷,大娘,多谢您二老款待,我得走了。”

刘正说道:“孩子,这天没多久就黑了,你现在上路,到时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夜里又冷,别出事,老汉这西屋也空着,不如你今晚在这将就一宿,明天起早再走吧。”刘大娘也跟着出言挽留。

郭浩然见二老盛情难却,自己又没个去向,就谢过二老,留宿在了刘家。

刘大娘老早给烧了火炕,拿来了被褥。郭浩然当了两个多月野人,可算是回到人世间了,身心疲惫之下,天黑后早早的就躺下睡了。

次日早晨,刘正夫妇起床做好了早饭,准备安排郭浩然吃饭后再走,等了挺长时间没见郭浩然出来,敲门没见答应,推门进屋一看,只见郭浩然小脸通红,尤自酣睡。

郭浩然迷迷糊糊,只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酸痛,体内好似有把火在燃烧,仿佛间父母进来叫自己起床吃饭,就勉强说句:“爸,妈,我好难受,水,水,给我口水。”不一会儿,好像母亲正在用汤匙喂自己喝水,贪婪的喝了几口,又昏昏沉沉的睡了。

刘大娘给郭浩然喂了水,摸了摸郭浩然滚烫的额头,转身轻声对老伴说道:“他爹,这孩子烧得厉害,可别让咱们这给耽误了,要不你去请个大夫来给治治吧。”

刘正点点头,答应道:“好吧,谁让咱遇上了呢,也是缘分,看这孩子唇红齿白的,想必是个大户人家出身,没吃过苦,这家里一遭难,逃出来一路风餐露宿的,准是染了风寒,我去找二柱,套车去榆关请个大夫。”

刘正扒了几口饭,出门去了。刘大娘拧了毛巾给郭浩然擦洗降温,听到郭浩然在昏睡中呢喃:“妈,我好想你……”老太太心软,也红了眼圈。

中午的时候,刘正请了大夫回来,大夫给号了脉,开了药方,说先吃几副看看。刘正付了诊金药费,安排人送了大夫回去,顺便抓了药。

郭浩然穿越后,本来身体变得强悍,可是睡了两个多月石床,又尽喝凉水,饮食还单一,出了山急行百里,又没找到家,心情大起大落,一时心神失守,风邪入体,这才病得如此严重。

第二天上午,郭浩然清醒过来,得知自己昏睡了一天两夜,要不是刘正夫妇请医喂药,自己生死难料,心中对二老感激不尽,许下心愿,定当厚报。

以这时代的医疗条件,一个重感冒都可能会要了老命。郭浩然能下床以后,一边喝药治疗,一边按照拳谱里面基本功中的吐纳之法练习,身体恢复得很快。

刘正夫妇心地善良,虽然小门小户的花了不少银钱,有些心疼,却还是救人救到底,善始善终,并无怨言,刘大娘还给开了小灶,加了一顿饭,有时给炖个鸡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5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