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末年,军阀混战、宦官专权以及朝廷官员朋党相争,加之周帝醉生梦死,不理朝政,使得朝廷腐朽到了极点。
皇室、官僚和地主的肆意压榨、搜刮民脂民膏,以及连年天灾,使得民间百姓民不聊生,许多人走投无路,纷纷揭竿而起,开始举起了反抗的大旗。
益州蜀郡有一个叫黄超的举子,曾经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中,他看清了朝廷的腐朽与黑暗,也看到了民间百姓的疾苦。
失意愤怒之下,做了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用菊花比喻,表达了他推翻周王朝的决心。
周乾符元年,在同州的起义军王献芝的号召下,各地贫苦农民纷纷响应,黄超当即也率众响应。两支起义军汇合后,开始攻占益州各郡,接连攻下许多郡县,声势越来越大。
周王朝开始恐慌了,命各地将领镇压起义军。但是各地军阀为了自保,互相观望。于是朝廷想出招安,一开始王献芝还很心动,被黄超教训了一顿后,当即把朝廷使臣赶跑,与黄超兵分两路进军。
不久西进的王献芝被周军打败,其本人也被杀。之后,众起义军纷纷与黄超汇合,推举其为王,又称冲天大将军。
大军一路向东挺进,来到长安所在的司州,这里是周朝核心,周军力量比较强。周朝集结了大批兵力围攻,黄超看出了周军企图,转而进攻周朝兵力空虚的地区,顺利渡过长江,一路势如破竹。 周乾符六年,黄超率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逼近潼关。黄超亲自督战,大败周军,周懿宗向豫州方向逃去。 起义军攻克长安后,黄超在大明宫继位称帝,国号大魏。但是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没有驻兵防守攻克的城池,所以长安四周无城池阻挡,周朝大军自四面八方反扑,兵围长安。 就在这时,黄巢大将朱全忠突然降周,双方联合大败黄超,起义军不得不撤出长安,一路被围追堵截。 周乾符十年,黄超在攻打淮阳失败后,被周军追至泰山狼虎谷,不得已与周军决战,大败,见大势已去,黄超提剑自刎。 战后,由于朱全忠反戈,导致黄超大败,所以周懿宗封其为平寇将军,坐镇豫州颖川、汝南两郡。朱全忠并以此为根据地,开始慢慢发展。 奈何此时各地军阀名义效忠周王朝,但实际各怀鬼胎,互相兼并。 而豫州之地,此时的刺史刘温昏聩无能,所以豫州各军阀纷纷混战。 由于豫州刺史府就在颖川郡,所以朱全忠趁机交好刺史刘温,投其所好,趁机获取豫州武库装备、粮草支援,发展势力。 十年过去了,此时朱全忠已经控制豫州全境,并命人暗杀了刘温。无奈之下,周懿宗只得封其为豫州刺史,朱全忠正式接管豫州之地。 两年后,周懿宗崩,周昭宗继位。此时朱全忠已经不满足于豫州一州之地了,想对外扩张。 向东是徐州,而此时徐州只剩南北两个军阀,但是两者面对朱全忠威胁,纷纷联合应对;而北边是兖州,此时兖州由兖州刺史司马空牢牢把控,出兵容易两败俱伤;而南边是富饶的荆、扬二州,但是两地兵多将广,牵一发而动全身。 于是,朱全忠的目标移向了天子所在的司州,并且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滋生出来,效仿魏武帝曹操的做法,挟天子以令诸侯。 然而这个办法不仅朱全忠想到了,北边并州的李全贞已经开始做了,将天子周昭宗请到太原。 朱全忠得知消息,气的咬牙切齿,于是以“救驾”之名出兵北上,其一路攻克司州河南、河内、弘农三郡,称各郡军阀没有护驾,让周昭宗被人掳到太原。 一开始李全贞不当回事,结果一交手,就被朱全忠大败。李全贞连忙与同州的蛮族人求援,双方在司州河东郡大战。 历时三月,李全贞等人大败,丢下河东郡,退往并州,面对朱全忠的步步紧逼,李全贞死活不肯在出城迎战,而是牢牢驻守边境。最后迫不得已,只好把昭宗乖乖交出来。 朱全忠将昭宗送回长安,又故技重施,以“护驾不力”的理由讨伐司州其余郡。 历时一年时间,攻克司州全境。过了几年,为了更好的控制昭宗,朱全忠强行将其“请”到了洛阳。 而昭宗留了一手,提前秘拟了一道旨意,分别送给了荆州杨行密,益州的王建以及凉州北地的秦用,让他们有朝一日除掉朱全忠,恢复周王朝。 不久,三人联合并州的李全贞公开声讨朱全忠。朱全忠本来想讨伐众人的,又担心几人借昭宗威望联合其他藩镇攻打自己。 于是公元904年,朱全忠派遣义子朱友恭等人前往洛阳杀了昭宗。当昭宗死讯传来,朱全忠痛哭流涕,说一定要为昭宗报仇雪恨,于是把“首逆”义子朱友恭杀了。 之后,朱全忠强行把年仅13岁的辉王推立为皇帝,史称周哀帝。十一月,朱全忠南下攻打南阳杨行密,一路南下,横冲直撞,摧古拉朽地夺取了南阳整郡,杨行密没办法,只得死守城池,最后,朱全忠只好不甘心的撤军。 次年七月,朱全忠命大将杨师厚攻打益州王建,王建不敌,只好狼狈后撤;又命其子朱友珪攻打冀州李桂东,李桂东打了几下,便率军投降。 此时的朱全忠志得意满,天下已经没有能阻止他开疆扩土。与此同时,朝中的蒋玄晖、柳璨等人开始为朱全忠张罗改朝换代的事情。 但是此时朝中还有人同情周朝,所以朱全忠推辞不受,言说只做梁王。蒋玄晖、柳璨两人急了,开始逼哀帝退位加朱全忠九锡礼,让朝中很多人不齿。 朱全忠意识到两人为了荣华富贵,让其背负骂名。于是为了做给众人看,一狠心将两人处决。 之后,朱全忠攻打上郡的蛮族,蛮族不敌,向李全贞求援,有着之前蛮族帮忙参战,于是李全贞当即派兵进犯冀州之地。 没想到冀州李桂东想都没想就投降了李全贞,朱全忠军队士气受到影响。 为此手下大将罗绍威劝朱全忠不如废掉哀帝自立,让那些反对朱全忠的人闭嘴。朱全忠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再打周王朝的旗号已经没有用了,各派还视自己为敌。 于是,思量再三,终于下了决定:废掉周哀帝,建立新朝。 于是公元907年二月,朱全忠废了周哀帝,携司、豫州两州之地,在洛阳正式称帝,改元开平,国号梁,史称梁太祖。 梁朝的建立,宣告了历经289年的周王朝正式灭亡,但此时天下四分五裂,地方上的军阀意见不统一。 一些藩镇,适时向朱全忠称臣。而李全贞、杨行密、王建、秦用等人坚决不承认梁朝政权。 四月,李全贞率先以河西、太原、上党三郡为疆土,在太原正式称帝,改元开和,国号武,史称武太祖。 消息一出,震惊天下,朱全忠想要称帝那是人尽皆知的事,没想到李全贞也跟着称帝。 于是,一部分藩镇纷纷效仿,首先是蛮族人以朔方、上郡建立了蛮国;而冀州的李桂东正要效仿称帝,被羯人首领石勒所杀,石勒趁机拥冀州之地,建立北赵政权。 随后各地的军阀开始纷纷建国称帝。大势所趋之下,之前还对周朝有所同情的军阀也纷纷跟着建国称帝。 于是,庞大的周王朝遗留的天下,被分裂出上中下一百多个国家,大的坐拥数万里之地,小的百里之地就可为国。 至此,天下迎来了诸国混战时代。 公元908年,梁国建立第二年,兖州刺史司马空在幕僚张云良、李英睿、大将战玉等人的拥戴下,建立北齐政权,国号大齐,年号建元,史称齐太祖,定都陈留,改名齐都,坐拥兖州八郡七十八县六千里之地。 齐建立之初,由于自周朝天宝之乱始,年年征战,兖州境内百姓流离失所,导致社会经济凋敝,长年执政兖州的太祖司马空,深知民间疾苦。 于是建元元年三月,颁布政令,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减轻刑罚”、“收容流民”等政策。 利用兖州多平原、多江河,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扶持境内各行品行端正富商为齐国皇商,借助水运便利,发展齐境内外商业贸易。收容各地流民,充实齐国人口,增加劳动力,促进商业发展,扩大农用耕地,大幅度提高粮食增产。 同年四月,太祖秘密组建天子亲军──锦衣卫骁骑,以齐都为起点,想四周分散,落入各地,打造大齐情报网。 建元七年七月十四日,太祖司马空因病崩,享年63岁,太祖驾崩几天后,太祖独子司马龙成于建元七年七月十八日继位,改明年为启元元年,是为齐文帝。 太祖驾崩后,葬于雍丘山太陵,上谥号“大齐开天行道启运圣文高皇帝”,庙号太祖。 启元元年一月,文帝下诏,尊生母太祖皇后萧氏为皇太后,册封原太子妃梁氏为大齐皇后,皇子司马青云为济阳王,食邑陈留郡济阳县。 同年三月,文帝下诏,沿用太祖政令,对内与民同休,收容流民,重视农业、商业发展。对外下令大齐精锐,天策、地策、玄策、黄策四军镇守齐国四方,留神策军驻守京畿。 时间过去十年,十年间文帝不轻易对外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对内致力于发展,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率百官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同时,文帝重视“以德化民”,使的齐国社会民心比较安定。这也使齐国在动乱的诸王割据中得以偏安一隅,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国力在蒸蒸日上,出现了自天宝之乱以来未有的稳定富裕景象。 【作者题外话】:第一次写作,感谢各位读者支持,不足之处,请您们见谅,欢迎给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