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评论

山河锦绣人如龙

作者:何愁不破敌 | 分类:历史架空 | 字数:0

第1章 左威卫大败

书名:山河锦绣人如龙 作者:何愁不破敌 字数:3.5千字 更新时间:05-17 22:56

一阵风呼啸吹过,宁远城头上灰底白纹,绣着黑色“秦”字图样的军旗猎猎作响。

北地的秋日就是如此多风,一天从早到晚,刮个不停。

此时正是日上三竿,北地的日头虽然不怎么毒辣,但却同样让人很难熬。

顶着烈日,站立在女墙后的士兵们一个个神情严肃,或杵着长枪,或提着盾牌军刀,一道道或紧张或冷冽的目光紧紧盯着城外空旷的路面以及远方的原野。就好像下一刻前方就要出现无数凶残的敌军一般。

这里是大秦并州西北边陲重镇宁远城,此地原本驻守着左威卫大将军王文广所部的二万五千左威卫大军。

五日之前,左威卫大军奉命出征,其目的是绕过宁远西北的天衡山,奔驰八百里,绕到匈奴单于拔古氐余大军背后,与驻守于雁门关一线的安国大将军薛穆青所部十万静塞军汇合,夹击进犯的拔古氐余部二十万匈奴大军。

可是如今已过了五天,宁远城守军却没有收到北上绕道的左威卫大军任何一点消息,这对于边境紧张的局势而言,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

但庆幸的是,今天似乎又是宁静祥和的一天。

宁静祥和,这对于守卫宁远城的军士们而言,无疑是一件最值得高兴的事情。

如今大秦北方边境局势十分紧张,匈奴二十万人南下寇关。在雁门关一线,大秦匈奴双方三十万大军激烈对峙,数十万人的大战可以说一触即发。

而宁远城虽然还没有匈奴人进犯的迹象,但作为大秦并凉二州相交的西北重镇,雁门关战情如火,宁远城就绝不会安然无事,哪怕直到现在宁远城依旧平静如水。

西城门楼上,军旗下。

方君毅双手扶着女墙,环视着城外,眉头紧锁。

前世之时,方君毅就时常幻想着投笔从戎,身赴边疆,保家卫国。可是阴差阳错,前世的愿望已成为了遗憾。

如今,方君毅来到这方异世,总算是弥补了这个遗憾,但是绝未想到,古代的投笔从戎、身赴边疆远比前世更加艰难,甚至远超自己想象。

“方参军,今天应该又是平安无事,你还是先回去休息吧。这里有我盯着就够了!”

说话的是当下统领宁远城三千守军的宿卫中郎将杨琛。

方君毅,也就是杨琛口中的“方参军”,是左威卫大将军王文广的典事参军。

虽然以二人官职论,方君毅的典事参军跟宿卫中郎将比起来,绝对是杂牌中的杂牌。但这个官职既是军中正职,也是大将军王文广的私人幕僚,论亲疏远近,绝对在杨琛的宿卫中郎将之上。

更何况,此次左威卫大军北上绕道出征,王文广临行前特意留下他,原本就是属意他代表左威卫大将军,替他督管好宁远城。

因此,官职更高的宿卫中郎将才会对方君毅如此客气。

方君毅听到杨琛的话后,抬头看了看天,日头早已过了正中,距离太阳完全下山大概还有近两个时辰。

“多谢杨将军的好意,反正这会儿离太阳下山也不过两个时辰的功夫,多待一会儿也无妨!”

方君毅婉拒了杨琛的建议,审视着城外的原野,依旧是眉头紧锁。

杨琛的好心好意遭到了方君毅的拒绝,不过也没着恼。

虽说是出于王文广的关系才对方君毅客客气气,但杨琛也认识方君毅这位颇得王大将军看重的参军四五个月了,尤其是这三天的相处,更是让杨琛感觉这位年纪不大的“方参军”绝不是简单之人。

或者说,在杨琛的眼里,这位方参军绝对不是靠裙带关系的膏粱子弟,至少这三天来的表现可以证明方君毅虽然一副文人外表,但内里绝对拥有着不逊色于自己这大老粗的坚韧意志。

“杨将军,我还想到城墙各处走走,顺便去各处巡视一番,不知你意下如何?”

心里想着左威卫大军绕道的事请,方君毅收回目光,舒展眉头,对杨琛询问道。

闻言,杨琛反倒是有些犹豫。

“方参军,各处巡视之事,你自行即可,我一会儿还需要安排处理夜晚巡防事宜,就不陪你了!”

“如此也好,安排夜晚巡城之事就有劳杨将军了!”

对此,方君毅自然也不会强求,本就是一次惯性询问,到各处巡视是自己的临时起意,当然不应耽误人家的正事。

说完方君毅正要离开,忽又想起一件事。

“对了!”

“杨将军,五个月前,大将军曾下令挖地道一事,不知如今地道挖得如何了?”

此事正好是杨琛督办的。

“方参军,大将军吩咐的挖地道一事,两天前已经竣工,只是这两天军务繁忙,尚未禀明此事!”

听闻地道两天前就竣工了,这几天来心头郁郁的方君毅总算是松了口气。好歹也是近来方君毅听到的难得令人舒心的消息了。

原来自从左威卫大军出征后,方君毅心头就始终萦绕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阴翳。总觉得这件事没有这么简单,很有可能会出现变故。

最重要的是,穿越后出现的过目不忘本领,始终在方君毅脑海中一遍遍滚放着前世看过的诸多经典战例。

从这些战例中,方君毅似乎发现了什么,但却又一直抓不住关键头绪,这才使得方君毅这几日来尽是一幅心头郁郁、愁眉不展的模样。

所谓挖地道一事,其实也是方君毅向王文广提议的。

在方君毅所了解到的古代战争中,地道虽然一直都有提及,但对于地道战术的各种应用却鲜有提及,大多是说攻城战中,攻城一方挖地道用以破城,如此而已。

然而经过前世“地道战”教育熏陶的方君毅,对地道的战术应用却有着不同于这个时代的见解。

五个月前,方君毅随着王文广大将军初来宁远城之时,便发现宁远城虽然是并州西北边陲,但与前世地理大不相同,这里似乎也可以挖地道。

于是抱着试试的想法,方君毅找到王文广,陈述了挖地道的一些战术应用,请求在宁远挖地道以备将来守城御敌。

作为一名沙场宿将,王文广对于当世战法自然谙熟于心,虽然不会“地道战”,但是通过方君毅讲解的战术设想,也觉得可以一试,反正这件事也不会影响宁远的城防,顺便也免得这些士兵们闲得慌。

心情大好的方君毅,告别了杨琛,到城墙上各处巡视起来。所到之处,值守军士无不面容端正,称呼一声“方参军”。

实际上,这样的巡视,方君毅从来到宁远城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现在。

每到一处关键要点,方君毅总会耐心请教旁边驻守的老卒,仔细询问关键要点由来以及攻防破解之道。

偶尔顿足的地方,也会积极与值守军士攀谈,相互之间增进了解。每到夜晚,方君毅还会借着巡营的便利,以参军之职、秀才之身与将士们深入交心,甚至有时候还会讲聊斋故事,加深印象。

这样五个月坚持下来,城墙各处要点,方君毅基本都了然于胸,至少绝不会出现分不清哪里是哪里这样的糊涂事。

同时,在方君毅的刻意结交,或者说礼贤下士之下,如今驻守宁远城的这三千将士,个个都认识待人亲切的“方参军”,见面都会真诚喊一声“方参军”。

甚至毫不客气的说,宁远城这三千人虽然是宿卫中郎将杨琛的直接下属,但方君毅在左威卫大将军典事参军这一身份的加持下,军中信誉乃至于威望相较于杨琛,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方君毅这种做法看似从前世带过来的,实际上也不过是仿古。结交宾客、礼贤下士,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都是藉此成名的。古代的人,在阶级差距下,其实特别吃这套。

在这个时代,当兵的基本都是粗人,除去兵痞,绝对是赤诚汉子居多。当官的一套诚心诚意组合拳打下去,信任度直接拉满。兵家所谓“爱兵如子”就是这个道理。

约莫半个时辰过后,方君毅就巡视完一圈回到了城门楼。杨琛却是不在了,想来是有事走开了。

此时日头落了大半,估计一会儿就要到黄昏了。

方君毅扶着女墙,看着城外远方,听着耳边军旗被风吹得猎猎声响,心下不知怎么的,突然一下子静下来了。

“方参军,你看前面大片黑点,好像有大队人马过来了!”

刚静下来没一会儿,便听到身边军士指着远方高声急呼,周围其他人似乎也一下子变得紧张慌乱起来,整个城门楼似乎都喧噪起来了。

“慌什么!”

“肃静!”

方君毅闻言心下也是一乱,但感受到周围的气氛,迅速定下心来,环顾四周,大声喝止周围军士的慌乱,待场面控制后,方才细看远方的一大片黑点。

方才还是很远,一大片黑点,看不清情况。这会儿近了些,才看清确实是大队人马,更准确说是大队骑兵,而且似乎还是打着大秦旗帜的骑兵。

“好像是我们的人?”

有军士看出来了,有些疑惑。

更近了一些,人数约莫有五六千人,还有数人举着旗帜脱离大队,当先朝城门疾驰冲来。

“好像是左威卫的旗帜!”

“是左威卫骑兵!”

“左威卫骑兵怎么回来了?难道是王将军凯旋了!”

军士们的议论与疑惑愈发明确。而方君毅早在看到秦军大旗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不好的猜测,待看清是左威卫后,更是确定了猜测,脸色顿时一沉,冲下了城楼。

当先的数名骑兵很快就举着旗帜接近了城门,还未说话,城门便迅速打开,接应他们进去了。

这会儿离得近,城门楼上一众军士看的清清楚楚,这大队骑兵确是左威卫,而且看他们盔甲凌乱、残破的样子,明显是经过了厮杀。但最重要的是,他们一点也不像是凯旋的。

既然不是凯旋,那左威卫骑兵匆忙回来就只有一个可能了。

“左威卫大败了!”

【作者题外话】:各位看官老爷们请多看一眼。

纯新人作者,作品若是看的满意,觉得还可以的,请老爷们大力支持一下,各种票票,来者不拒。

支持越多,新人更新一定越给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